BOB.COM官网之前我们看过进口啤酒市场如日中天的表现,那曾经如火如荼的进口葡萄酒市场呢?是否一如既往的火热?Again,本人不怎么喝酒,所以都是从数据上来分析东西,如果大家有任何不同看法或者想补充的,欢迎留言。
根据历年葡萄酒产量和进出口量,我们先大致推算一下中国整体葡萄酒消费趋势 (按照“消费=本地生产+进口-出口”这个公式,一般Euromonitor这些市场咨询公司也是如此推算,暂不考虑渠道存货因素)。过去10年,国产葡萄酒消费仍然是大头,所以先来看看国产这部分的产量和消费状况。
由于中国葡萄酒出口每年只有几千吨,所以国产产量状况几乎也就代表了国产消费状况。国产葡萄酒在12年达到了138.2万吨的产量高峰,之后6年持续下滑,国产葡萄酒的消费也是如出一辙,14-18年的五年间国产葡萄酒消费年均下滑14%,18年的国产葡萄酒消费更是暴跌了37%,看来国产葡萄酒真是越来越不受中国消费者待见了。国产葡萄酒巅峰已过,那么整体消费呢?
中国葡萄酒整体消费也是在12年达到最高峰,之后两年有所下滑,然后在16年又恢复至12年左右水平,之后又是两年下滑,整体葡萄酒消费的起起伏伏还多亏了进口葡萄酒的支撑才不至于大起大落。18年整体消费大幅倒退,消费量下滑了25%,也致使14-18年的消费复合增长率为变为-4%。难道中国葡萄酒消费从此要凉?
2018年中国进口葡萄酒的价值超过了28亿美金,占整个酒类进口价值的55%,也占到中国整个葡萄酒消费量的52%,但在10年前,进口葡萄酒的市场份额也才15%左右,十年光景中国葡萄酒市场基本已经交给了外国对手。近五年来,进口葡萄酒以年均16%的增长速度攻城略地,市场份额不断攀升,五年间几乎翻了一番,不过在2018年,进口葡萄酒也遭遇了十几年来第一次下滑,进口量下降了8%,让整体葡萄酒消费雪上加霜。看来,葡萄酒消费不振也传导至了进口产品。
在进口的葡萄酒产品中,有一部分是价格相对低廉的散装产品,运到中国后再罐装贴牌流入市场,甚至有文章说很多时候这些产品在远渡重洋时在运输船上就完成了罐装和贴标。不过这样的情况,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在最巅峰的时候,进口散装葡萄酒的进口量占据了整体进口葡萄酒几乎一半的份额,但现在已经萎缩到大约1/4左右。毕竟对进口葡萄酒的消费还是文化消费的一部分,大家更在意的是产品本身的品质、品牌、历史、文化积淀等内在因素,而价格对这群葡萄酒消费者的决策影响比较小。
跟进口啤酒相比,进口葡萄酒的平均价格相对稳定。进口啤酒的进口均价为美元1.02/千克,这个价格比散装葡萄酒还要低,而品牌零售包装的葡萄酒进口均价是散装葡萄酒均价的5倍,虽然这样的价格比较意义不是很大,但起码让我们明白了,进口啤酒消费和进口葡萄酒消费的人群有很大差异,价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天然的划分要素。一开始很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跑出来杀进进口葡萄酒市场的酒水商以为用散装葡萄酒可以以次充好,用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但当各路神仙风生水起之后却发现原来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选择中,品牌 (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品质) 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品牌建设是需要极大且长期投资的,这显然不是投机份子擅长的套路,于是他们只好选择退出市场,这也是为什么散装葡萄酒在整个进口中的份额从48%下降一半的最主要原因。
纵观零售包装葡萄酒Top 10进口来源国,“旧世界”市场的葡萄酒仍然胜过“新世界”市场10个百分点份额,其中法国以进口份额的绝对优势稳住了“旧世界”市场的地位,不过在前十大进口来源国里,“新世界”国家占了六席。在中国,进口葡萄酒消费应该是特别认国家文化的,因为法国一个就占据了将近40%的份额,而第二名的澳大利亚与其有差不多13个百分点的差距,而第三名的智利与前面两者的差距就更大了,葡萄酒进口来源国的集中度远远超过进口啤酒 (啤酒Top 1进口来源国份额只有28%,Top 3加起来60%不到)。
不过从进口价格看,似乎“新世界”市场的价格已经超过了“旧世界”市场。排名第一的法国价格指数为117 (进口均价为100),低于澳大利亚葡萄酒价格指数3个点,而美国和新西兰进口葡萄酒价格指数则更高。看来,文化和历史积淀也并非消费者选择进口葡萄酒的唯二考量因素,品牌和口味等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指标。来自澳洲的Jacobs Creek和Yellow Tail、美国的加州乐事等在中国很早就开始了营销之路,投放的大量广告让消费者牢牢记住了来自“新世界”的这些品牌,而他们相对一些陈旧、老派又故作神秘的欧洲产品来说也更容易俘获逐渐成为中国消费主力的年轻消费人群。
从过去10年的数据看,法国在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的经历跟德国在进口啤酒市场的经历几乎如出一辙。从进口价值增量看,法国是最大的赢家,十年来的进口额增加了8亿多美元,但进口份额从最高的56%降至现在的40%;澳大利亚是另一个赢家,十年间的进口额增加了6亿多美元,份额也从最低时候的15%上升到当前的27%;智利的增长也比较明显,市场份额从5%左右提升到了10%,而其余各国的份额则没有太大变化。整体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要小于进口啤酒。
看过了零售包装的进口葡萄酒,最后再来看看散装进口葡萄酒的情况。整个散装进口葡萄酒市场萎缩到了2亿美元左右的规模,占总体葡萄酒进口价值的份额也从顶峰的14%下滑至7%。正如前面谈到的,这个市场因为消费者选择的分化和品牌产品的走强必然会进一步走向衰落。
智利是散装进口葡萄酒的最大来源国,占到了超过一半的进口价值,澳大利亚以30%的份额紧随其后,剩下的进口来源国都比较小,即使是法国和西班牙这样的历史悠久的葡萄酒大国,散装葡萄酒的进口也十分有限。看来,中国消费者在对待选择葡萄酒这件事上也越来越理智了。智利葡萄酒的进口价格要略低于进口均价,除了西班牙,其他几个主要来源国价格都要高于进口均价,看来智利还是占了价格一点小便宜的。
下期是中国进口酒类市场发展报告系列的最后一期,会大概简单地瞄一眼进口烈酒市场的发展状况。
点赞和评论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如果你喜欢本文,请不要吝惜你的手指点赞和评论